關於本廟
源起
緣起數萬年前因地殼變動,台灣因此浮出海面,歷經數千載的演變進化,恆春半島在舊石器時代以來就開始有人類的活動,由於尚屬蠻荒之地萬物孳生靈氣活現;距今三千多年前,福德正神奉命鎮守 南台龍脈,顧守財神寶庫、護佑眾生、起居安定,以待貴人早日到來,是為「台灣本土最早土地公」。 明朝崇禎年間(荷蘭時期),在樹林莊拓墾的先進,每當其在田園工作,於黃昏收工回家時,常遇到一對拄著拐杖的老夫婦,往附近的高山頂走去,當時人煙稀少,山上沒有住家,先進甚覺奇異遂 前往查看,發現山頂有三個巖洞,從巖洞眺望四周景觀,甚為優美,仿若仙景,先進咸認此為福德居所,其所見到的異象係福德顯靈,於是在西元一六三九年(明崇禎十二年)仲秋,選中間較大之巖 洞,祀奉福德正神之神像供人膜拜,並稱此山頂為高山巖,意即高山的岩洞。 當時此地正處拓墾初期,樹林莊至高山巖間,草木繁茂,四周的民眾常到此牧牛;因林木茂盛,放牧出去的牛隻總沒於林間,傍晚回家時常找不到牛隻,情急之下,牧者便跑到山頂上的巖祠,以榕 樹葉或芭樂葉代替木筊杯,誠心誠意的請示土地公尋找牛隻的方向,每按其指示的方向,都可以找到牛隻。福德顯靈,口耳相傳,相鄰的民眾,就常來參拜。當時因民眾經濟能力差,讓土地公在沒有 祠壇的洞穴中,頂著強風烈日福佑民眾。
直至清乾隆五十九年 8 月(西元 1794 年)將巖洞以木材建造前牆廟門,正式建立福德祠,讓福德老爺真正有居住所在;又於清咸豐十年(西元 1860 年即民前 50 年)因木材腐蝕重新整修並申請建廟登 記;直至西元 1874 年(清同治十三年)因當時牡丹社事件清廷派欽差大臣沈葆楨來台巡視,並至車城南方猴洞山(琅嶠)勘察縣治預定地之形勢後,再至西半島高山峻嶺地區勘察時,見福德爺居住巖 洞內遂倡建祠壇,並題名為「福德爺廟」,此時土地公才真正有遮風避雨之處所,隔年並獲玉帝賜頒「玉旨」掌管南台龍脈財庫代天巡狩以福佑地方。在西元 1891 年(光緒辛卯年) 季春,當時恆春 區長尤炳文,因連生七女無男丁,到廟裡求嗣發願,如獲一子半嗣,願發動善男信女捐資修建廟祠,後來果如其願連生兩男,遂還願修建廟宇。 修建後之廟務後來由魏有仔(有仔姑婆)與張尤換掌管,有仔姑婆一生未嫁,終身奉獻於本宮,並逐漸形成建立廟務組織。西元 1925 年(民國十四年)冬天,地方誠心篤信的紳商及頭家爐主,再 予捐資整修;於 1947 年(民國三十六年)尤炳文捐獻土地並向高雄縣政府申請登記祭祀公業福德爺廟土地所有權,管理人為尤炳文。到了西元 1971 年(民國六十年)孟春,夙因構造簡單,幾歷滄桑 的廟祠,凋殘陳舊,迨失莊嚴,再由地方仕紳策動各界善男信女捐資重建宮宇、神殿、鐘樓、鼓閣等,於西元 1972 年(民國六十一年)壬子仲春落成並組織委員(信徒),正式成立「高山巖福德宮」 管理委員會,從此宮務逐漸步入常軌。
本宮因位處恆春西南高山台地上致交通極為不便,有鑑香客與日俱增,故于時任鎮長尤啟祥開發由關山至檳榔坑道路,方便各方香客上山參拜,西元 1977 年(民國六十六年)八月二十八日時任行政院 長的先總統經國先生曾由當時的屏東縣長柯文福陪同到訪參拜,讓本宮蓬壁生輝,成為恆春半島香火鼎盛之名廟;西元 1982 年(民國七十一年)由時任鎮長戴坤霖再將本道路俗稱「菜唰崎」路段打通, 同時整平拓寬並鋪上柏油路,始有今日雙線車道之模樣,讓往來進香參拜及旅遊觀光之交通上更加方便,此後來自全國各地許多廟宇及公司行號、民家相皆前來分靈,咸認高山巖為祖廟年年回鑾進香 謁祖。西元 1999 年(民國八十八年)有鑑於有廟地空間不足發展使用,並受國家公園法限制,遂發起向政府爭取廟地,歷經十餘載之努力終於西元 2013 年(民國 102 年)始獲得政府同意將廟所在地 範圍改以建地賣給本宮,自此福德老爺才有屬於自己發展之地。 西元 2015 年(民國 104 年)所選出第九屆經營管理團隊,有鑑於本宮因地處觀光要地,應善加利用得天獨厚的觀光資源,以讓高山巖福德宮成為一座遠近馳名之觀光休閒與神蹟信仰兼具的廟宇為 願景,更以關懷、傳承、創新做為經營理念,積極建設本宮參香及休閒的友善環境,由於各項設施日臻完善,廟務穩定中成長,更吸引著海內外各地慕名前來進香、參拜,休閒觀光遊賞者更是絡繹不 絕,未來廟區將整體進行規劃設計,逐步建設成一宗教文化信仰園區,讓「高山巖」成為教化社會人心之宗教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