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廟
歷史沿革
本宮管理委員會成立後,在歷屆主任委員、管理幹部及委員們的披荊斬棘下,宮務已步入常軌,蒸蒸日上。然,本宮受國家公園法之限制,土地取得不易,想做必要的擴充與整建,困難重重。而在法令重重限制下,能有今日之設施與規模已屬不易。
年代 | 西元 | 記事 |
明崇禎十二(己卯)年 | (西元1639年) | 在山頂發現福德居所,並於岩洞內開始奉祀福德正神,並命為高山岩(意即高山的岩洞)。 |
清乾隆五十九年八月 | (西元1794年) | 以木材建造前牆廟門,正式建立福德祠。 |
清咸豐十年 | (西元1860年即民前50年) | 因木材腐蝕重新整修並申請建廟登記。 |
清同治十三年 | (西元1874年) | 由當時欽差大臣沈葆楨倡建祠堂並提名為高山岩「福德爺廟」。 |
清光緒十七年 | (西元1891年) | 由當時恆春區長尤炳文捐資修建廟宇。 |
民國十四年 | (西元1925年/日大正十四年) | 再由地方紳商及頭家爐主捐資整修。 |
民國三十六年 | (西元1947年) | 尤炳文捐獻土地並向當時高雄縣政府申請登記「祭祀公業福德爺廟」土地所有權狀,由尤炳文擔任管理人。 |
民國六十年 | (西元1971年) | 由地方仕紳策動各界善男信女捐資重建。 |
民國六十一年 | (西元1972年) | 成立「高山巖福德宮」管理委員會。 |
民國七十一年 | (西元1982年) | 由時任鎮長戴坤霖打通進入關山道路,讓前來進香參拜及旅遊觀光在交通上更為方便。 |
民國八十二年 | (西元1993年) | 由管理委員會募資擴建廟宇前殿,並舉行三朝清醮祈安祭典。 |
民國八十七年 | (西元1998年) | 擴建廟埕及餐廳,各項設施趨臻完善。 |
民國一0二年 | (西元2013年) | 向政府爭取十多年的廟地,終獲政府同意將廟所在地以建地賣給本宮。 |
民國一0四年 | (西元2015年) | 向政府租地由十方大德捐資興建牌樓「歡迎門」105年落成啟用。 |